淺談高中生之生涯輔導

諮商心理師 王韋琇

 兩年前某個炙熱的下午,撐著傘的我正要踏入校門口時,遇到一位牽著腳踏車的婦人,她叫住我,表明自己有個唸小學的孩子,希望將來這孩子能為人師表,老師是個穩定且受人尊敬的好工作,但聽說近年教師甄試相當競爭,為了想瞭解教師工作未來發展趨勢,因此在師範體系校門口等待學生,盼能獲取相關資訊。見斗大汗珠從她髮際順著臉頰流下,首先出來的感覺是不捨,接著腦袋瓜開始有些疑問跑出來:「這麼熱的天氣,不知道她在這邊站多久了?」、「天吶!孩子才唸國小,現在就已經準備大學要唸什麼了?」、「為人師表是她個人的期待嗎?」及「她曾經有跟孩子討論過嗎?」。

 另個情境是在一場心理健康初級預防的活動,一位面容愁苦的大一男學生,散發給我一股強大的無力感,他有氣無力地對我說:「我對我現在念的科系一點都不喜歡,從小到大我都很會唸書,別人看我好像都順順的,都念很不錯的學校,但是我最近發現我居然不知道我到底喜歡什麼、以後要做什麼?這感覺真的很可怕!」。

 從以上兩例,我們可連結至生涯輔導之相關概念。第一個例子不難見深受儒家思潮影響的我國,部分父母將孩子視為其財產,對「好工作」持有自己的信念,期望孩子順其價值觀走,旨在希望孩子能有好日子過。這現象與王玉珍、吳麗琴(2009)的論點相近,其指出個體生涯抉擇過程與「他人」的關聯濃厚,父母在個體生涯抉擇過程中,「由父母決定、聽從父母建議」的情況是常見的。而第二個例子明顯可見Erikson(1982)主張青年期發展任務和危機-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之論點,此時期的個體常有「我是誰?」與「我要往何處去?」的困惑。這樣的困惑會引發個體產生某種程度焦慮,然而,該例也可見這名學生自我認識之不足。

 研究發現高中生進行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生涯決策歷程,所遭遇的困難依序是:自我認識不足、對大學校系不夠了解、不知如何選擇參加方案或校系、面對落榜或尚無錄取校系之壓力、自我想法與家人或社會期許有落差,以及沒有充份的了解與決定(莊珮真,2003)。而韓楷檉、王世英、洪寶蓮(2007)主張高中生涯輔導對未來大學生生涯決定具有影響性,接受生涯課程越多者,其生涯決定程度有越高之趨勢。因此,針對高中生之生涯輔導,以下提供一些建議供學校和家長參考。

一、學校方面,依朱惠瓊(2009)的研究結果,給予高中生生涯輔導之建議有:
(一)生涯輔導的介入時間,宜在大學基本學力測驗之前,並安排在高一下學期較佳。
(二)可考慮增加輔導教師人力或其他配套措施,以提供學生生涯諮詢服務。
(三)高中生關切的議題主要為升學資訊、心理測驗以及自我了解,可做為生涯輔導課程之內容。
(四)以動態遊戲體驗活動之課程形式來提供生涯輔導,較易喚起高中生學習動機。

二、家長方面
(一)每日生活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抉擇,如:今天要穿什麼衣服、什麼顏色的襪子或吃什麼餐點,在孩子還小時就給其自我抉擇之機會,讓其獲得控制感和有機會探索喜愛的人、事與物。
(二)父母可以開放、溫合的態度與孩子分享其價值觀,留意也要給孩子表達想法的空間,並尊重其想法,營造雙向溝通管道。
(三)父母可思索自己對於「好工作」、「好學校」和「好學生」的定義為何,這些定義從哪裡來(來自主流社會價值觀、承接上一輩信念或是過去生活經驗)?並試著了解孩子的想法與自己的相異之處。
(四)注意孩子適應生涯過程的情緒狀態,可當個聽其訴苦、發牢騷的支持者,適時給孩子加油打氣。
(五)若與孩子因生涯議題有嚴重衝突,或不知如何處理的狀況發生,可盡早跟孩子班導師或學校輔導室反應,向外尋求資源。


參考資料
中文部份

  1. 王玉珍、吳麗琴(2009)。大一生回顧升學生涯抉擇與生涯適應之脈絡相互影響模式探究。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,25,39-79。
  2. 朱惠瓊(2009)。高中生涯規劃課程實施成效調查研究。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,7,1-22。
  3. 莊珮真(2003)。高中生因應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之研究。(為出版之碩士論文)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,高雄市。
  4. 韓楷檉、王世英、洪寶蓮(2007)。高中生涯輔導工作成效對大學生生涯決定狀態之影響。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,77,75-96。

英文部分

  1. Erikson, E. (1982).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. New York: Norton.